紫癜,最常见的病因竟是它
紫癜是皮肤黏膜出血后颜色改变的总称,压之不褪色是它的特征性表现,是很多血液病的常见表现之一。在这类出血性疾病中,约有30%-50%出血均为血小板减少所致。
血小板我们并不陌生,它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当血管有损伤时,血小板就会聚集成团阻塞伤口,并促进血管收缩,促进局部止血。因此当血小板减少时,紫癜就是常见的表现之一。在这其中,
最常见的就是特发性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ITP是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今天我们就ITP的相关知识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血小板积压偏高怎么治疗呢
很多人在体检过程中,会出现种症状,那就是血小板积压偏高,如果生病住院了,一般都需要做血液的检查,这样就可以检查出每个血项是否正常,当出现了血小板积压偏高,这就说明身体出现了疾病,也是血栓的主要表现,这个时候就需要及时的治疗,并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好护理,及饮食注意事项。
其实正常人的血小板积压每天有百分中六到十的变化。一般来说,早上较低,慢慢开始上升到下午达到一天的最高点,季节也会影响到血小板积压,例如春季就会比冬季低,女性在月经后也会增高,在高原地区、运动过后都会增高等等。但是如果出了以上原因外,还是高的话应该怎么办呢?
捐献血小板的注意事项
血小板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其主要功能是止血或预防出血。出血时,血小板迅速粘附、聚集到出血处,通过一系列反应阻止进一步出血。血小板主要适应症为白血病、再障、恶性肿瘤、DIC、感染、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多发性骨髓瘤、尿毒症、放疗或化疗、创伤和手术病人等引起的出血。健康人适量捐献血小板无损健康。基于血细胞的新陈代谢生理,即便不捐献,人体内每天约有10%-20%的血小板在血液中衰老死亡,同时也有新的血小板不断生成,人体中的血小板处于不断的新陈代谢过程中。血小板的寿命一般为7-11天,血小板的恢复比红细胞快,一个健康人捐献血小板后,通过机体自我调节,采后3天血液循环中的血小板就会恢复到原来的水平。
正确认识再生障碍性贫血
很多人听过再障,但是对于再障却是一点都不了解,那么今天就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识,再障一般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获得性再障可分原发和继发性两型,不同的再障其症状是不一样的。
(一)急性型再障 起病急:进展迅速,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起及主要表现。病初贫血常不明显,但随着病程发展,呈进行性进展。几乎均有出血倾向,60%以上有内脏出血,主要表现为消化道出血、血尿、眼底出血(常伴有视力障碍)和颅内出血。皮肤、粘膜出血广泛而严重,且不易控制。病程中几乎均有发热,系感染所致,常在口咽部和肛门周围发生坏死性溃疡,从而导致败血症。肺炎也很常见。感染和出血互为因果,使病情日益恶化,如仅采用一般性治疗多数在1年内死亡。
孩子骨痛应多看几个科室
孩子喊骨痛,家长第一反应常是“长个儿呢”,其实,这是将生长痛与其他疾病引起的骨痛混淆了,比如白血病,也有可能是风湿病,因此,孩子出现骨痛,不能大意,多看几个科室更保险。
生长痛大多是因儿童活动量相对较大、长骨生长较快、与局部肌肉和筋腱的生长发育不协调等而导致的生理性疼痛。之所以白血病会引起骨痛,是因为白血病细胞快速增殖,骨髓膨胀,使骨膜受到拉伸而引起骨骼疼痛,尤其是膝盖的下方最为明显。那么孩子的骨痛伴随其它哪些症状需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呢?
感冒、过敏?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症
血小板在血液的凝血、造血功能中是重要的存在,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4-40万个血小板,低于最低值就有可能出现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减少症由于病因较多,所以治疗起来也比较复杂。
当我们不小心受伤流血时,经过处理后血液总是会自动凝固,这要得益于血液中血小板的存在。除了凝血功能外,血小板还可维护毛细血管壁的完整性,营养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正常人每立方毫米血液中大约含有14-40万个血小板,低于这个值或血小板功能减退,导致血栓形成不良,就称为血小板减少。病毒感染、再生性障碍、骨髓增生异常等都可能是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常见疑问解答
1. 什么是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是骨髓增殖性疾患的一种,也称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是多能干细胞克隆性疾患。其主要特征为骨髓中巨核细胞异常增生伴血小板持续增多,同时伴有其他各系造血细胞轻度增生,常有反复自发性皮肤黏膜出血、血栓形成和脾脏肿大。
2.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有哪些临床表现?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多数起病缓慢,部分患者因腹部不适就诊,而检查发现血小板升高、轻度脾脏肿大,部分可伴有肝肿大。临床的主要症状是出血和血栓形成,其中出血以胃肠道最多,部分患者伴有消化性溃疡,齿龈出血、鼻出血也很常见,其次为皮肤瘀斑和血尿。脑出血很少见,但却可以致死。血栓以微血管栓塞较多见,如肠系膜血管血栓形成可引起腹痛、呕吐、腹部剧痛。此外,疲劳、乏力、失眠、头晕、头痛、感觉异常也可在部分患者中发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是怎么回事?
【概述】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是一种淋巴细胞克隆性增殖的肿瘤性疾病,淋巴细胞在骨髓、淋巴结、血液、脾脏、肝脏及其他器官聚集。95%以上的CLL为B细胞的克隆性增殖(即B-CLL),仅不到5%的病例为T细胞表型(即T-CLL)。
【病因】
CLL是西方国家最常见的白血病类型,可占全部白血病例的1/3.亚洲国家发生率较低,我国CLL约占白血病总数的3%以下。90%以上的CLL发病年龄在50岁以上,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2:1。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介绍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血小板减少性疾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血小板自身因素、年龄、性别、免疫等因素有关。下文将为您讲述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
·约80%的患者可检测出抗血小板抗体
·脾脏是破坏血小板的主要场所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生与感染有关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其他因素
约80%的患者可检测出抗血小板抗体
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概念及中西医治疗观点
一、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概念
微小残留白血病(Minimal Residual Leukemia,MRL)是指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体内残留微量白血病细胞的状态。MRL的监测方法有多种(主要包括荧光原位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和流式细胞术),但目前尚不能完全满足临床需要,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尚无MRL的标准化诊断标准。一般认为MRL占骨髓细胞总数的1/10000-1/1000以下,用常规细胞形态学方法不能检测出来。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微小残留白血病的敏感度分别为:细胞形态学10-3-10-2水平,流式细胞术10-4-10-3水平,多聚酶链式反应10-6-10-4水平。据美国2004年底血液学年会资料目前急性髓系白血病完全缓解率可达55%(预后不良组)-90%(预后良好组),但完全缓解后白血病复发率仍很高。1995-1998年统计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完全缓解后复发率53%-60%,国外近3000例急性髓系白血病统计5年生存率仅22%。即使骨髓移值(BMT)的病人,复发率仍在19%-29%(异基因骨髓移植)、35%-48%(自体骨髓移植)。成人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长期存活率更低。图3-1也显示在一段时期内微小残留白血病即使用PCR检测结果阴性也可能复发。因此MRL是急性白血病复发的根源,也是急性白血病长期存活的最主要影响因素。
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专科血液病医院,新农合、医保定点医院免费咨询热线:400-181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