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为常见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查看详细
原始人PK现代人 1.现代人与原始人大不相同。人类从远古进化到现在,身体条件、生活环境、代谢功能以及适应能力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营养饮食协会发言人克里·甘斯指出,以水果、蔬菜、谷物和蛋白质为主的多样饮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保证。 2.原始人活得并不长久。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人类学家克拉克·...查看详细
首先,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而妊娠中、晚期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这些情况中的贫血一般不需治疗或给予对症治疗后可获得改善。 其次,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各种...查看详细
血小板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同时血小板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血小板数量、质量异常可引起出血性疾病,血小板低是非常严重的,会导致严重的大出血甚至内脏出血。出血性疾病导致的血小板低都会导致出血,血小板严重减少有生命危险。 血小板生成减少,...查看详细
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因骨髓造血干细胞及造血微环境损伤,致使红骨髓被脂肪替代,造血功能部分或全部衰竭的一组综合症。由于骨髓造血障碍直接导致三系血细胞减少,也会因此带来很多的异常症状,如面色苍白、活动后心悸、出血倾向甚至出血后难以止血等等。 &nbs...查看详细
血小板由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浆凸出并逐渐脱落而生成。其形态不整,呈扁平型,直径约为l一4微米。在正常人每升血液中约有(100—300)X109个。血小板寿命约为7—我们14天,约有75%的血小板是被肝、脾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破坏的,其余的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血小板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1)粘着与聚集。粘着与聚集通...查看详细
一般的血小板减少存在一般的发病原因,分别有以下几种: (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查看详细
由于个体在血管通透性及出血耐受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以对血小板减少产生不同的表现。所以,血小板减少不一定会出血。 血小板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正常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9/升,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如果严重了...查看详细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可分为以下三种:(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2)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查看详细
血小板减少的两种分型: 1、急性型是血小板减少的分型之一,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查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