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减少症(leucopenia)为常见血液病。凡外周血液中白细胞数持续低于4×109/L时,统称白细胞减少症,若白细胞总数明显减少,低于2×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0.5×109/L,甚至消失者,称为粒细胞缺乏症(agranulocysis)前者临床主要表现以乏力、头晕为主,常伴有食欲减退、四肢酸软、失眠多梦、低热心悸,畏寒腰酸等症状;后者多以突然发病,畏寒高热,咽痛为主。本病于任何年龄之两性均可罹患。粒细胞缺乏症为白细胞 减少症发展至严重阶段的表现,两者病因和发病机理基本相同,故一并论述。
...
原始人PK现代人
1.现代人与原始人大不相同。人类从远古进化到现在,身体条件、生活环境、代谢功能以及适应能力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营养饮食协会发言人克里·甘斯指出,以水果、蔬菜、谷物和蛋白质为主的多样饮食,是人类健康长寿的保证。
2.原始人活得并不长久。美国俄亥俄州州立大学人类学家克拉克·拉森表示,原始人的寿命非常短暂,30岁已算高龄。对新石器时代人的研究表明,原始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直到1900年,人的平均寿命才41岁,只有20%的人能活到65岁以上。人类学家宋兆麟曾于1983年对北京原始人的38个个体的年龄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死于14岁以下的有15人,30岁以下的3人,40~50岁的3人,50~60岁的只有1人。
...首先,生理性减少:婴幼儿及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红细胞及血红蛋白一般比正常成人低约10%~20%;部分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含量下降,而妊娠中、晚期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这些情况中的贫血一般不需治疗或给予对症治疗后可获得改善。
其次,病理性减少:常见于各种贫血。根据贫血产生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同,可将贫血分为红细胞生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多、红细胞丢失过多。
①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
血小板由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浆凸出并逐渐脱落而生成。其形态不整,呈扁平型,直径约为l一4微 米。在正常人每升血液中约有(100—300)X109个。血小板寿命约为7—我们14天,约有75%的血小板是被肝、脾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破坏的,其余的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血小板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1)粘着与聚集。粘着与聚集通常是相继发生的两个过程。当血管受损而暴露出内膜下的胶原组织时,聚集过程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粘着和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栓堵住血管破口,有止血作用。
... 一般的血小板减少存在一般的发病原因,分别有以下几种:
(1)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由于个体在血管通透性及出血耐受性等诸多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以对血小板减少产生不同的表现。所以,血小板减少不一定会出血。
血小板具有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还有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的功能。正常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 109/升,它的寿命平均为8~12天,由于多种原因导致血小板计数结果低于参考值下限,就是血小板减少。血小板数量减少如果严重了,可引起粘膜出血(鼻粘膜出血、口腔粘膜出血、胃肠道粘膜出血、泌尿生殖道出血等)如鼻出血、牙龈出血、胃肠道出血、血尿等;皮肤上可出现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淤斑即紫癜,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常见。
...血小板减少的病因可分为以下三种:
(1) 血小板生成减少或无效死亡:
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生成减少是由于某些因素如药物,恶性肿瘤,感染,电离辐射等损伤造血干细胞或影响其在骨髓中增殖所致。这些因素可影响多个造血细胞系统,常伴有不同程度贫血,白细胞减少,骨髓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2) 血小板破坏过多:
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获得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包括免疫性和非免疫性。免疫性血小板破坏过多常见的有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药物血小板减少。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破坏过多包括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
血小板减少的两种分型:
1、急性型是血小板减少的分型之一,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2、慢性型也是血小板减少的分型,常见于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匿,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50×109/L,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病人除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专科血液病医院,新农合、医保定点医院免费咨询热线:400-181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