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症状需重视。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很隐晦,大约占了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八成,女性是男性的三四倍,大多是三四十岁。慢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有持续性出血或反复发作,有的表现为局部的出血倾向,如反复鼻衄或月经过多。瘀点及瘀斑可发生在任何部位的皮肤与粘膜,但以四肢远端较多。
可有消化道及泌尿道出血。外伤后也可出现深部血肿。颅内出血较少见,但在急性发作时仍可发生。脾脏在深吸气时偶可触及。急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病前多有病毒感染史,以上呼吸道感染、风疹、麻疹、水痘居多;也可在疫苗接种后。感染与紫癜的潜伏期多在1-3周内。多为10岁以下儿童。
...出血性疾病患者的饮食
(1)过敏性紫癜勿食致敏性食物
如果是食物过敏引起的紫癜,则需要终生严格禁用这种食物。常见的过敏物质,动物性食物有鱼、虾、蟹、蛋、牛奶等,植物性食物有蚕豆、菠萝、植物花蕾等。要注意不可使用与过敏物质接触的炊具和餐具。
(2)多食富含维生素C、K的食物
维生素C是保护血管和降低血管通透性的必需物质,维生素K可增加凝血因子的水平,有利于凝血和止血,故应给于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K的食物。富含维生素(维生素食品)C的食物有:新鲜蔬菜(蔬菜食品)、水果(水果食品),特别是西红柿、桔子、苹果(苹果食品)、鲜枣等;富含维生素K的食物有:菠菜、猪肝等。维生素C、维生素K均不耐高温, 故烹调时不宜高温和时间过长。必要时可将维生素C溶剂或片剂加入食物中食用。
...根据引起出血的不同机制,出血性疾病可以分为三类:
(1)血管因素异常:包括血管本身异常和血管外因素异常引起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紫癜、维生素(维生素食品)C缺乏症、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症等即为血管本身异常所致。老年(老年食品)性紫癜、高胱氨酸尿症等即为血管外异常所致。
(2)血小板异常:血小板数量改变和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功能障碍均可引起出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血小板增多症等,均为血小板数量异常所致的出血性疾病。血小板无力症、巨型血小板病等为血小板功能障碍所致的出血性疾病。
...血小板减少的表现:
1、 急性型 常见于儿童,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病历的90%,男女发病率相近。起病前1~3周84%病人有呼吸道或其他病毒感染史,因此秋冬季发病最多,起病急促,血小板减少的症状可有发热,畏寒,皮肤粘膜紫癜。如患者头痛,呕吐,要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病程多为自限性,80%以上可自行缓解,平均病程4~6周。少数可迁延或数年以上转为慢性。急性型占成人ITP不到10%。
2、 慢性型,常见于青年女性,女性为男性的3~4倍。起病隐匿,血小板减少的症状较轻,出血常反复发作,每次出血持续数天到数月。出血程度与血小板计数有关,血小板>50×109/L,常为损伤后出血;血小板在(10~50)×109/L之间可有不同程度自发性出血,血小板小于10×109/L常有严重出血,病人除 出血症状外全身情况良好。
...血小板由骨髓中巨核细胞的胞浆凸出并逐渐脱落而生成。其形态不整,呈扁平型,直径约为l一4微 米。在正常人每升血液中约有(100—300)X109个。血小板寿命约为7—我们14天,约有75%的血小板是被肝、脾和骨髓的网状内皮细胞所吞噬破坏的,其余的在血液循环中被破坏。血小板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1)粘着与聚集。粘着与聚集通常是相继发生的两个过程。当血管受损而暴露出内膜下的胶原组织时,聚集过程也随即发生。聚集是指一些血小板相互粘连在一起的过程。粘着和聚集的血小板形成血栓堵住血管破口,有止血作用。
...出血性疾病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哪些方面?
出血性疾病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柬臂试验、血小扳计数、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块回缩试验等。血管因素所致出血束臂试验可阳性或阴性,其他4项检查均阴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凝血时间正常,出血时间延长,束臂试验阳性,血块回缩不佳;中重型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凝血时间延长,其他4项检查均正常,轻型凝血因子缺乏症患者凝血时间常正常。
...
哪些原因可以导致出血性疾病?
导致出血性疾病的原因有两大类:遗传因素和后天因素各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都是由于致病基因通过不同的遗传方式由亲代传给子代。后天因素有很多:
①理化因素:如放射线、苯、二甲苯以及各种药物等。
②生物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脖虫、立克次体、霉菌等。
③免疫因素以及各种原发疾病:如肝病、造血系统疾病等。
...
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专科血液病医院,新农合、医保定点医院免费咨询热线:400-181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