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该怎样治疗?感染的治疗是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所有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患者,出现发热时应在细菌鉴定结果报告前就开始经验性治疗。各根据病情选用抗细菌药物及抗真菌药物治疗。
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的治疗:
治疗指南通常开始就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效应的抗生素,如一种氨基糖苷类联合一种β-内酰胺酶青霉素类药物,确切的选择依赖于当地医院微生物学敏感和耐药情况。如果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持续发热,建议应用抗真菌药物。如果患者曾有真菌感染,或确诊、疑诊为真菌感染,建议应用一线抗真菌药物治疗。对可能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建议早期应用两性霉素或新的抗真菌药物如伏立康唑或卡泊芬净进行抗真菌治疗,避免严重真菌感染不能控制。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建议将肺浸润或窦道感染作为疑似真菌感染的指征。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常常现象是进行性贫血、出血与感染还会有发热。大部份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能够由于感染而出现持续性的高热,尤其是以咽部感染、肺炎、肛周感染、脓肿和这种诱发的败血症为主。常以出血和感染发热为首发病症。可见广泛而严重的皮肤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消化道出血、尿血、眼底出血,严重者可察觉颅内出血。
1、电离辐射:X线、γ线或中子可穿过或进入细胞直接损害造血干细胞和骨髓微环境。长期超允许量放射线照射(如放射源事故)可致再生障碍性贫血。
2、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和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关系已较肯定,称为病毒性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是病毒性肝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不到1.0%,占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3.2%。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肝炎类型至今尚未肯定,约80%由非甲非乙型肝炎引起,可能为丙型肝炎,其余由乙型肝炎引起。
病毒感染
病毒可以在巨核细胞内快速复制,导致巨核细胞受病毒侵害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病毒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也是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
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猫爪热、登革热等。肝炎病毒还可直接入侵早期多能干细胞而引起损害,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某些严重麻疹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血小板,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细菌感染
严重细菌感染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细菌入侵骨髓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毒性作用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败血症,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伤寒、结核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也可由于毒素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总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如有明确的感染征象,要考虑该病,原发感染控制后,则血小板恢复。
可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感染性因素有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2方面。
病毒感染
病毒可以在巨核细胞内快速复制,导致巨核细胞受病毒侵害而引起血小板减少;病毒相关的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也是病毒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机制之一。
可致血小板减少的病毒感染包括麻疹、风疹、单纯疱疹、水痘、巨细胞病毒感染、病毒性肝炎、流感、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猫爪热、登革热等。肝炎病毒还可直接入侵早期多能干细胞而引起损害,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病毒也可吸附于血小板,致血小板破坏增加;某些严重麻疹患者以及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消耗血小板,也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细菌感染
严重细菌感染所致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细菌入侵骨髓革兰阴性菌的内毒素对骨髓巨核细胞的毒性作用也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许多细菌感染可致血小板减少,包括革兰氏阳性及阴性细菌败血症,脑膜炎双球菌、菌血症、伤寒、结核病、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细菌毒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使血小板破坏增加,也可由于毒素影响血管壁功能而增加血小板消耗。总之,单纯血小板减少患者,如有明确的感染征象,要考虑该病,原发感染控制后,则血小板恢复。
白血病住院患儿的医院内感染
本文就白血病患儿医院内感染的原因、常见的感染部位、感染的病原及感染的防治等几方面进行综述。
1 感染的原因分析
白血病患儿由于幼稚细胞大量增生,导致成熟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吞噬和杀菌功能受到抑制;同时确诊后都进行化疗致使骨髓受抑,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以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菌群失调均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
白血病住院患儿的医院内感染
1 感染的原因分析
白血病患儿由于幼稚细胞大量增生,导致成熟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减少、质量下降,吞噬和杀菌功能受到抑制;同时确诊后都进行化疗致使骨髓受抑,免疫力低下,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以及广谱抗生素的使用导致菌群失调均是导致医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中性粒细胞是机体最重要的防御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杀伤细菌,因此,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对感染因子的易感性、感染后病情轻重及疾病预后密切相关。江咏梅等[2]对144例发生医院内感染的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表明:中性粒细胞≤0.1×109/L发生感染107例次,占74.3%;中性粒细胞为(0.1~0.5)×109/L发生感染29例次,占20.1%;中性粒细胞为(0.5~1.0)×109/L发生感染6例次,占4.1%;中性粒细胞>1.0×109/L发生感染2例次,占1.4%。可见感染的发生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成正比,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是白血病患儿并发医院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
白血病患者合并的感染部位较多,常见的有:
(1)口腔 最为常见。包括齿龈、颊粘膜、软腭部。表现为溃疡或糜烂、出血,严重的可有软组织感染引起的蜂窝组织炎。
(2) 鼻腔 鼻粘膜出血、糜烂,严重时可致鼻中隔穿孔等。
(3)呼吸道 包括气管、支气管及肺部感染。患者常有咳嗽、咳痰、胸痛及憋气等症状。
(4)肛周 在有痔疮、肛裂或大便不通畅的患者中容易发生。常表现局部疼痛、红肿、糜烂及软组织蜂窝组织炎感染。
(5)泌尿道 女性相对多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或血尿。
...无极血康中医医院中医专科血液病医院,新农合、医保定点医院免费咨询热线:400-1818-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