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当做营养品,民众须擦亮眼睛
卫生部医政司副司长赵明钢呼吁公众要树立正确的用血观念,能不输血的时候就不要输血。
一时之间,舆论四起。如果说卫生部这个呼吁是为了善意的提醒,那么公众似乎并不领情,而是陡然增多了几份担忧。这种戏剧性的结果或许是卫生部难以预料的,但是公众的感情却不难理解,因为他们在问:卫生部提醒的背后是什么?是否存在大量的‘不该输血的输血了'?输血是否给医生带来了利益驱动?
关于公众的质疑,广东省临床输血学会副主任委员、广州市血液保护学会主任委员王心田表示理解,他认为之所以公众会有这样的反应,更多是基于医患二者的信息不对称性。
民众误把血液当做营养品
普通民众对血液认识的不足,甚至说存在误解。长期以来,‘血液是营养品’的观念牢牢扎根在人们意识里,认为输血是一种补充营养的最佳途径之一,因而主动要求医生进行输血;此外,对于一些可以不用进行预防性输血的手术也要求进行输血,认为这是有利于身体的做法。殊不知,这些情况下的输血不仅是一种‘滥用’ ,更是给自身带来了输血风险。
提醒对象也包括医务人员
卫生部的这个提醒不仅仅是针对普通民众的,也针对医务人员。虽然早在2000年卫生部就开始实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该规范明确规定--临床医师和输血医技人员应严格掌握输血适应证,正确应用成熟的临床输血技术和血液保护技术,包括成分输血和自体输血等。但在相关调研中却不难发现,即使是大城市大医院的医务人员在执行该规范时也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有可能导致‘不该输血的输血了,该少输血的多输血了’。
滥输血并不存在利益驱动
普通民众对血液收费的不了解。以2006年执行的广东公民临床用血收费标准为例,规定指出‘医疗机构对公民临床用血的收费包括血站供应价格、配血费和储血费’,其中,血站供应价格包括血站采集、储存、分离、检验的费用;配血费按当地医疗服务价格执行;储血费包括各种规格的血液和血液成分,每袋20元;此外,无偿献血者及其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用血减免政策按有关规定执行。在严格按照规定的情况下,医务人员并不能从‘输血数量’的多少中获取额外的利益,其给患者‘多输血’的行为更多是一种保险的做法。
专家声音:卫生部做法是好的,但遏制滥用血液主要依靠医务人员
王心田认为:“卫生部的这个行为是好的。之所有有这么一个说法,公众应该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包括降低输血风险和节约血液资源。”
“第一是降低输血风险。虽然说现在医学科技不断进步,但是由于认知的局限性,即使采用最先进的检测手段也有可能无法检出某些致病因子,可能导致受血者输血‘窗口期’感染,更有甚者是有的病毒可能至今还未被人类发现认识,因而也谈不上检测。正是基于这样的风险,因此卫生部有义务有责任提醒‘.能不输血就输血’”
“第二是节约血液资源。近些年来我国每年需要使用约1200吨血液,并以每年10%的增长率递增。这是因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尤其是逐渐走入社会人口老龄化,老人疾病相关的手术量也在不断增长。但由于人们观念陈旧,献血意识依然淡薄,因此,一旦遭遇巨大的遭难或意外,往往容易出现’血荒‘的局面。因此,有必要节约血液资源,将有限的血液用在更需要的地方。”
诚然,因为普通民众的专业医学知识有限,对待血液的科学使用也仅是略知皮毛,因此,要落实卫生部呼吁的“能不输血就不输血”,其主要是依靠医务人员。王心田一针见血地指出:“归根结地,要避免‘不该输血的输血了’这种情况不能仅靠患者,而是应该依靠医务人员。只有医务人员加强对临床输血指征的认识与运用,只有医务人员严格按照《临床输血规范》进行治疗,那才是遏制滥输血之道。”
[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 [血液病患者具有知情权] [血液病的发生和预防] [中西医治疗血液病的方案] [药物引起血液病] [血液病治疗首选袁氏疗法 ]
评论列表: